四款瀏覽器均加入了網址推薦及自動補全功能,不過各家的標準并不一樣。比如IE10就同時支持歷史記錄搜索和網址推薦,當你輸入關鍵字時,它會首先檢查歷史記錄中是否含有重名網頁,沒有的話就直接顯示推薦站點。 QQ瀏覽器則使用了首字母推薦,當你輸入第一個字母時,會顯示網址建議(中文顯示,這一點比IE10要強~)。而當輸入第二個字母時,會自動切換為歷史記錄搜索。此外UC瀏覽器中也有類似設計,但和前兩款一樣,不支持中文關鍵字推薦。至于Chrome,依舊和桌面版無異,開啟設置中的“即搜即得”就可以了。
這里要特別提一句,并不是所有瀏覽器都支持地址欄搜索。實測中筆者發現,QQ瀏覽器觸屏版并沒有加入時下流行的一體化地址框,當你試著在其中輸入一些關鍵字時,瀏覽器并不會自動調用搜索引擎執行搜索。 而且讓人更加不理解的是,軟件也沒有專門的搜索欄提供。那么我們該如何操作呢?手工進入搜索引擎,然后再搜索?
除了未集成搜索引擎的QQ瀏覽器外,其余三款瀏覽器均支持手工切換到自己喜歡的搜索引擎。不過IE10的操作稍顯麻煩,你需要首先進入桌面版設好新引擎,才能去觸屏版中進行使用。具體方法和IE9一樣,也是通過IE加載項搞定。
此外UC瀏覽器還有一個“網址導航”,雖然這并不是一個每個人都喜歡的功能,但對于觸屏用戶來說確實方便。
為了給用戶留下盡可能多的屏幕空間,各瀏覽器普遍采用了按鈕隱藏機制。通常屏幕上只會保留下一個地址欄和一些常用按鈕,更多功能則需要通過鼠標右擊(或手指下拉)才能彈出。 當然這里還涉及到一個使用習慣問題,其中UC瀏覽器完全沿襲了國產瀏覽器習慣,無論前進/后退、刷新、收藏,所有的按鈕都在照搬桌面版設計。如果是筆記本的話這無可厚非,但對于一臺觸屏電腦,我想它所帶來的最大好處僅僅是讓人快速上手而已。
QQ瀏覽器的工具欄經過重新整合,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將前進與后退按鈕同時放在了最右側,實際操作中明顯可以感覺到右手處理更方便。同時在每個按鈕下方都有一個中文的功能注釋,對于新用戶上手也是十分方便的。
此外IE10的設計也隱藏了頗多心思,比如它的按鈕和布局在實際使用中都是非常順手的,甚至你可以點擊頁面兩側的隱藏按鈕,來實現網頁的快進快退。除此之外可視化標簽欄,也是IE10的一大看點,我想觸屏用戶會很喜歡它的。
順便說一句,四款瀏覽器中IE10、QQ瀏覽器觸屏版是可以在瀏覽時自動全屏的,也就是說當你打算后退或者切換其他標簽時還需要額外再點一下。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的設計完全沒有必要,畢竟當想換頁時還要多一步操作。但如果面對的是一臺觸屏電腦,那么就很容易明白作者的苦心了,它可以輕松讓你避免因手掌接觸邊緣(可參考智能手機)而導致的誤操作發生。 當然這里還有一個特例,即Chrome,雖然它也沒有加入觸屏自動隱藏,但由于地址欄和常用按鈕位于屏幕頂端,因此受手掌誤碰的機率并不是很大。當然這只是針對當前問題而言,事實上Chrome的觸屏體驗相當之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