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內核瀏覽器 不知道大家還會不會去關注自己使用怎么樣的瀏覽器?至少在以前,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很多資深網民,同時也是資深的瀏覽器玩家,但在近幾年,這方面值得把玩的產品已然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瀏覽器從自研內核,變成了Chromium的馬甲,換用不同的瀏覽器,基本也就相當于換用不同外觀的Chrome而已。  連微軟也放棄了自研瀏覽器內核,Edge瀏覽器成為了Chromium的馬甲
Windows曾經憑著捆綁大法,讓自帶的IE成為實際上的Web開發的兼容標準;但在Windows 11當中,系統自帶的Edge瀏覽器卻淪為了Chromium的附庸。連微軟都舉手投降,曾經百花齊放的瀏覽器內核,基本上只剩下Firefox火狐一枝獨秀了。瀏覽器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很多熱枕的優秀工程師都曾為研發瀏覽器內核而嘔心瀝血,然而現在這一工程卻無人問津。為什么自研內核的瀏覽器會走向沒落、大家紛紛向Chromium看齊?這和時代的背景以及Google的商業策略密不可分。 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平臺占據了流量的大部,而Android則是移動互聯網流量的主要承載者。Android系統所使用的WebView和Chromium同源,這令大量網頁都傾向于針對Chromium優化。盡管谷歌一直自詡推動Web標準化,但其實卻不斷誘導前端開發者去做標識“-webkit- ”這樣的事情,這讓其他瀏覽器內核出現了一些兼容問題。  Chromium(Chrome)已經占據了絕對優勢的份額,自研內核吃力不討好
換言之,兼容Chromium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行業標準,相比使用Chromium內核的馬甲瀏覽器,自研引擎的瀏覽器們越來越舉步維艱。Chromium是一個開源項目,多年的發展加上開源社區的維護,令它成熟度極高——特別是和Edge這樣的新項目相比,不僅成本低而且問題少。與此同時,Chromium自身的產品力也非常強大。它支持拓展程序,并且推廣了多線程機制,性能和穩定性表現都可圈可點。即使正面比拼,它對比Opera的Presto引擎、Firefox的Gecko引擎都有著獨到優勢,更勿論Google生態的加持了。  多年來堅持自研內核的Firefox,對手從IE換成了Chrome,它還能支撐多久呢?
對比下來,自研引擎吃力不討好,費錢還沒有好的效果,Opera和Edge等瀏覽器放棄自研內核轉用Chromium,也就可以理解了。 到如今,人們仍熟知的、堅持使用自研引擎的瀏覽器,就只剩下Firefox以及Safari了。微軟曾經憑借Windows讓IE成為桌面網頁的兼容標準,而Google則憑借著Android讓Chromium布武天下。Win11已經發布,微軟未來還能在移動市場有所作為、搶奪回網頁標準的話語權嗎?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