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產汽車沖擊高端市場迎來標志性節點,多款百萬級車型相繼登場,其中仰望U9、尊界S800以及蔚來ET9備受矚目。這些高端車型均將底盤懸掛系統作為核心亮點,宣稱具備顛覆性優勢。部分車型展現出卓越的越障能力,有的則憑借出色的平穩性仿佛能“凌波微步”,更有車型能載著香檳塔平穩通過減速帶。
本期將為您詳細解析這三家車企的懸掛技術特點,以及哪家的技術更為先進。此外,鳳凰車研所還將分享試駕蔚來ET9的真實體驗,一同探究這種被譽為“未來”的懸掛形式,是否真如宣傳中那般神奇。
要講清今天的話題,我們先簡單了解下汽車懸架的核心作用。汽車懸架作為連接車輪與車身的關鍵機械系統,主要承擔著緩沖路面沖擊、確保輪胎抓地力以及維持車身穩定的任務。
通常而言,汽車懸架由彈性元件、導向機構和減震器三大部分構成。其中,彈性元件與減震器是減緩縱向沖擊的主力部件。
從外觀上看,外部的彈簧即為彈性元件,而內部的則是液壓減震器。彈簧的工作原理較為直觀,它能夠在受壓時吸收沖擊能量,并在回彈時釋放能量。
然而,彈簧的卸力過程相對緩慢,若僅依靠彈簧,車輛便會出現晃動不穩的情況。此時,減震器便發揮了關鍵作用,它能夠使這一過程趨于平穩。減震器通過流通閥來限制內部油液的流動速度,進而產生阻力來消散沖擊帶來的動能,從而有效提升乘坐的舒適性。這便是最為基礎的被動懸架系統。
不過,這種傳統懸架存在一個明顯缺陷,其阻尼設定是固定不變的,缺乏可調節性。鑒于實際道路狀況復雜多變,單一的阻尼設定顯然難以同時應對大顛簸、小顛簸以及不同駕駛風格(如舒適偏好與運動偏好)的需求。因此,工程師們開始探索讓懸架具備主動調節能力,即根據路面狀況或駕駛者的習慣自動調整阻尼。
在這一領域,德國的采埃孚公司推出了CDC減震器,而美國的通用公司則研發了MRC減震器。這兩款減震器均通過動態調整內部阻尼,使懸架能夠適應多種不同的行駛工況。具體而言,CDC減震器的工作原理類似于一個可變孔徑的針頭,當“針頭”孔徑較大時,阻尼液流動速度加快;孔徑較小時,阻尼液流動則減緩。而MRC減震器則利用具有磁性的阻尼液,通過改變減震器內部的磁場強度,來調節阻尼液的粘稠度,進而控制其流動速度。
接下來我們要進入正題了。目前,行業內已達成共識,未來懸架的發展將主要聚焦于兩大方向:智能化與主動化。
在智能化方面,懸架系統將通過攝像頭、雷達等感知硬件,實時判斷周邊環境,并提前調整懸架設定,以適應不同的路況。而在主動化方面,諸如仰望U9、小米等車型所搭載的懸架系統,以及那些能夠載著香檳塔平穩通過減速帶的懸架技術,均屬于主動懸掛的范疇。與傳統的被動懸架相比,主動懸架不僅能夠被動地壓縮和回彈,更能主動發力。它能夠通過監測路面狀況和車輛狀態,主動調節阻尼和剛度,從而實現更為柔和的濾震效果。
智能化與主動化的結合,將使懸架系統能夠主動觀察路面并實時調節,確保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即使車輪不斷應對路面變化,車身也能保持平穩如泰山。那么,在這一領域,誰是先驅者?誰曾一度領先?答案顯而易見——那就是奔馳的魔毯底盤以及E-ABC 48V主動懸架系統。
魔毯底盤技術可追溯到上個世紀,它能夠通過前風擋攝像頭預瞄道路情況,并據此改變懸架阻尼,有效化解大的沖擊。而E-ABC系統,其最經典的應用場景便是車輛“跳舞”,展現了其卓越的主動調節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奔馳在懸架技術方面有著深厚的積累,但在某些發布會上,其表現卻不盡如人意。這或許是因為,例如邁巴赫S680等車型并不能選裝魔毯底盤。
正如雷軍所言:“我們不如別人的,我們不會拿出來說。”這也提醒我們,在評價一個品牌或技術時,應全面客觀地看待其優劣勢。
實際上,主動懸架領域還有另一位先驅者,那便是以音響技術聞名的BOSE公司。早在上個世紀,BOSE便推出了配備獨立動力源的主動懸架系統,該系統不僅能夠改變阻尼,還能調節剛度,甚至具備跳躍功能。縱觀主動懸架的發展歷程,一個顯著的趨勢是其“主動”能力持續增強。從最初的改變阻尼,到后來的主動調節,其發展方向始終是追求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強的作動能力。
基于這一邏輯,當前市面上的懸架形式可大致劃分為幾類:“螺旋彈簧”、“螺旋彈簧+CDC”、“空氣彈簧+CDC”、“空氣彈簧+(CDC+液壓缸)”以及“電磁懸掛”。以蔚來ET9的天行底盤和仰望U9的云輦X為例,它們可大致歸類為“空氣彈簧+(CDC+液壓缸)”。
不少人認為,蔚來ET9所搭載的主動懸架技術是師承自BOSE。早年間,BOSE確曾研發出一套主動懸架系統,但因設備難以實現小型化,未能實現大規模量產。后來,這項技術被一家名為ClearMotion的創業公司所收購,而蔚來則是這家創業公司的主要投資方。然而,這一說法其實并不完全準確。
ClearMotion確實是蔚來ET9的懸架系統供應商,并且也收購了BOSE的相關技術。
但真正在技術原理上與BOSE相似的,實則是比亞迪的云輦Z懸架系統。這兩套系統都將線性電磁電機直接用作減震筒,其工作原理與磁懸浮列車頗為類似。它們的獨特之處在于,摒棄了傳統意義上的彈簧,僅通過調整電流來改變磁場強度,進而實現車身高度的調節。同時,磁場強度的大小也直接決定了避震阻尼的大小,二者呈正比關系。
ClearMotion 的cm1,官網上清清楚楚的寫著電控+磁流體,磁流體我們前面講了,最早是通用做的,通過改變黏稠度,調整阻尼力度的產品。但是只有磁流體顯然不是我們說的全主動懸架,還要引入對路面和車身的感知,并且和空氣彈簧相結合。
蔚來ET9和仰望U9所搭載的云輦X懸架系統,在結構上與ClearMotion的CM1有著相似之處。兩者均為阻尼器增設了一個腔室,用于容納避震油液,并通過油泵的輸入或抽出操作,實現懸架剛度和阻尼的動態變化,從而主動補償路面對于車輪的激勵。這種設計使得車輛在起步、停車時能夠有效抑制抬頭、點頭現象,在高速轉彎時減少側傾,甚至還能實現一些特殊功能,如車輛“跳舞”或載著香檳塔平穩通過減速帶。不過,盡管蔚來ET9和仰望U9在懸架技術上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但兩款車的市場定位截然不同,因此其懸架系統的調校和取向也必然存在顯著差異。
至于尊界S800是否已運用主動減震器,目前尚無確切消息。若尊界S800未采用主動減震器技術,那么其懸架系統應歸類為空氣彈簧與CDC的組合,從硬件配置上來看,相較于蔚來ET9和仰望U9所搭載的全主動懸架系統,尊界S800在懸架技術上可能略顯遜色。
尊界S800所搭載的途靈龍行底盤與時空推理懸架系統的核心優勢,在鳳凰車研所看來,更多地體現在其與華為ADS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深度融合上。借助車上配備的高清攝像頭、激光雷達以及毫米波雷達等先進傳感器,該系統能夠實現對地形的更為精準感知。
以之前備受關注的“踏水無痕”視頻為例,鳳凰車研所認為,這更多是通過增加懸架的回彈阻尼、降低回彈速度來實現的,而非主動懸架直接收回車輪。當然,若出于宣傳考量,主動懸架系統完全有能力應對更寬的水坑挑戰,而不僅限于當前所展示的長60厘米的水坑。
那么,相較于國外同類車型,國產這幾款旗艦車型的優勢究竟體現在何處呢?我們認為這主要集中在國產車一貫的強項——電子電器架構以及輔助駕駛技術方面。
相較于國外車型傳統上采用多個ECU分別控制不同功能的做法,蔚來ET9、尊界S800等國產旗艦車型將算力集中在一個或少數幾個芯片上。這種設計雖然可能帶來芯片損壞時維修成本較高的弊端,但其優點在于算力得到了數量級上的顯著提升,從而能夠進行更為精細的計算和更為復雜的控制,進而實現更為出色的主動懸架效果。
此外,加上我們智駕上的領先,也讓新勢力車企們,可以獲得更好的預瞄效果、軟件協同。若再添一項優勢,那便是我國強大的制造能力。以前這些技術,就算是聽過見過,但你大概率沒用過,但只要我們能制造,那就算你現在用不上,幾年過后,它也會成為配置單里的標配。
有人或許會將此視為技術跟隨,這可能并非簡單的模仿。要知道iPhone也是對供應鏈整合后的產物,誰知道將來回顧此時此刻,會不會是主動懸架的iPhone4時刻。
那U9、ET9、S800三臺車的懸架誰更先進呢?在當前階段,就主動懸架的技術水平而言,U9與ET9似乎有更強大的做動力。不過,U9的市場定位與其他兩者存在差異,尊界和ET9的定位更為相近。
ET9的主動懸架目前主要依賴內置陀螺儀進行控制。該陀螺儀能夠感知車輛在三軸方向上的運動狀態,進而促使主動懸架實現快速調節。目前所觀察到的ET9底盤各項性能表現,均是在未啟用預瞄功能的情況下達成的。
ET9的懸架在實際使用中效果究竟如何呢?實際駕駛體驗與用于展示懸架性能的香檳塔演示模式存在明顯不同。駕駛ET9時,能明顯感覺到它與傳統車輛存在差異,但絕非毫無路感。
相反,車輛支撐性十足,路感反饋清晰。在連續一個多小時的山路駕駛過程中,能逐漸體會到,ET9的懸架系統有效削減了以往測試懸架濾震時Z軸方向的波峰與波谷。事實上,這款車堪稱鳳凰車研所駕駛過的蔚來車型中最具運動感的,其對余震的過濾效果極佳。無論是急加速還是急剎車,車身都不會出現明顯的俯仰動作;過彎時,側傾幅度也得到有效控制。
從ET9飛鐵銹坡的錄像可以看出,ET9并非真正實現懸浮于空中將起伏路面變為平地,而是采用了“以時間換空間”的策略。在車輛上坡過程中,空氣彈簧發生壓縮。當到達坡道盡頭時,按照常規情況,懸架會經歷拉伸、壓縮、再回彈的過程,并伴有一個卸力的階段。
然而,ET9所配備的主動懸架在拉伸之后,似乎對車身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好似大幅增強了避震阻尼,使得車身能夠緩慢且線性地下降,從而避免了后續的壓縮、回彈以及余震現象。
在下坡時,情況則更為有趣。當陀螺儀檢測到前軸存在坡度時,主動懸架仿佛將前車身先行頂起,如同穩定器一般幫助車身找平,隨后車身再緩慢下降,有效卸掉了沖擊力。實際上,這是主動作動與阻尼變化協同作用所達成的效果。
一句話概括一下,現階段ET9給我的體驗,絕對不是魔法般的神奇,但確實有些魔術般的特別。因為主動懸架+后輪轉向+線控方向盤,讓我真心覺得,這臺巨大的D級車,是我開過最好開的蔚來。
而且這是在沒有結合預瞄的前提下,實現的效果。因為新車新平臺新芯片的切換,我開的時候,預瞄功能,包括智駕功能還不可用,所有體驗都是基于車上的陀螺儀。我非常期待它結合預瞄之后,和尊界S800之間,會有多少體驗上的差別。
也歡迎大家聊聊你們對ET9和尊界s800的看法哦。
本文來源:鳳凰科技
精選推薦
熱門出行排行榜
原創IP推薦
換一換網友評論
聚超值•精選
最新內容
2025年,國產汽車迎來標志性節點,仰望U9、尊界S800和蔚來ET9備受矚目。它們的懸掛系統具備顛覆性優勢,有的展現出卓越的越障能力,有的凌波微步般平穩,還有車型能載著香檳塔通過減速帶。本文詳細解析了這三家車企的懸掛技術特點,并分享了試駕蔚來ET9的真實體驗。
懸掛系統 | 主動懸架技術車企起名梗引發討論:新車配置名稱越來越難記,數量多且叫法不一。這種方式是否過頭?配置名變得更復雜、硬核,難以理解和記憶。油車時代的命名邏輯相對克制,時間的威力幫助人們記住品牌標簽。電車時代迭代速度快,給每個設計或技術都起新名字導致消費者無法消化和記憶,并干擾之前的叫法。
配置命名 | 技術復雜性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車交付超過2.9萬輛,目標全年交付35萬輛;零跑汽車成為新造車月銷冠,3月份交付3.7萬輛;理想汽車同期銷量36674輛。蔚來品牌Q1季度共交付42094輛,樂道品牌14781輛。小米SU7創下歷史新高,連續6個月突破20000臺大關。極氪科技集團3月銷量40715輛。
銷量 | 新能源汽車車企智能駕駛路線調整,80%將外采成熟方案。博世稱特斯拉FSD斷代領先國內方案,主機廠應關注用戶體驗和售后服務。吳永橋認為供應商合作是更高效選擇,中階智駕交給供應鏈。車企集中瞄向L3級自動駕駛技術,奇瑞宣布2026年率先實現量產L3技術上車。智駕已進入快車道,中國工程院院士預計2030年10%新車具備L4能力。
智能駕駛 | 自研與外采自動駕駛汽車在變道和加塞場景中表現謹小慎微,為此香港大學、英偉達和德國圖賓根大學的聯合團隊提出了Centaur方法。該方法通過在線數據驅動,擺脫預設規則的依賴,改善駕駛策略,并顯著提高自動駕駛汽車在不確定性場景中的適應性與安全性。
自動駕駛汽車 | Centaur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