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汽車行業打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價格戰,不少車企開始“掀桌子”,現在一個月過去,戰況如何了?
讓我們稍微回顧一下這場價格戰,3月初,東風系在湖北打響本輪價格戰的“第一槍”,各大車企品牌的優惠補貼力度也在持續增加,“寶馬降10萬元”登上熱搜,豐田高喊“買一送一”,前后共有超過30個車企品牌加入了本輪“價格戰”,紛紛推出“花式”打折促銷。
不降價的車企沒熱度,降價的車企沒銷量,大家彼此都左右為難。
3月已過,到了交成績單時候,汽車的降價是推波助瀾還是囚徒困境?未來還有沒有價格戰?價格戰反應了汽車行業的哪些問題?是時候可以來說說這場價格戰的本質了。
價格戰戰了個寂寞?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在價格戰的背景下,3月車市銷量反倒呈下滑趨勢。
乘聯會顯示,3月1日-26日,乘用車市場零售102.1萬輛,同比下降1%,環比下降17%。乘用車廠商批發114.6萬輛,同比下降8%,環比下降19%。
在新能源車方面,銷量也漲不動了。截至26日零售僅38.7萬輛,同比僅增長了10%,環比增長1%。批發量40.6萬輛,同比增27%,環比下降了11%。考慮到去年上半年還在受疫情封控影響,新能源車這一點增幅只能說是賬面上的勝利。
以小鵬為例,其下車型整體降幅為2萬-3.6萬元,不過小鵬降價并沒有給銷量帶來太多的增長,其3月份的交付量為7002臺,小鵬作為“電車三杰”的其中之一,已經大幅落后其他兩家,甚至跟曾經的自己相比,小鵬7000臺的銷量也顯然不夠看。
零跑汽車在3月1日集中發布了四款新車,2023款T03、2023款C01、2023款C11以及C11增程版,價格相比老款車型大幅降低。但3月份銷量也僅有6172輛,同比下滑38.64%,沒有表現出2022年的黑馬潛質。
反而是那些沒怎么降價的新能源車企,在3月份拿下不錯的成績單,理想3月的總銷量為20823輛,這應該是新勢力首次單月首次突破2萬量。還有吉利家的極氪和smart,各自的銷量為6663臺和5911臺,吉利系的這兩個高端新能源品牌加起來破萬了,勢頭也比較猛。
可見,降價潮并沒有給本就強勢的車企造成影響,同時也沒有給原本銷量低迷的車企帶來增長,更像是一場虛假的狂歡。
“降價換量”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而更大的弊端也會在后續會慢慢浮出水面,一旦恢復正常價格,銷售額也將隨之大大減少,畢竟當你把桌子掀了之后,想再上桌,那就難了。
車企焦慮,買車人也焦慮
為何會產生降價,卻反而賣不動的現象?事實上,本次降價潮更多的是車企的作秀,而不是基于正常的市場發展邏輯。
什么才是由市場發展邏輯引發的降價潮?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歷史上另外2次大型的汽車降價潮了。
第一次降價潮發生在2008年前后,其原因可追溯到2001年中國進入WTO,只不過這顆子彈飛得比較久,到2008年才影響了整個汽車市場,2008年,中國全球化帶來了重大的成本下探,加之中國自主品牌開始初步崛起,共同讓原本虛高的汽車定價發生了變換。
當時合資車的定價過高,之后快速下調。比如幾乎沒有什么配置的豐田花冠從入門定價10萬元慢慢下探至6-7萬元。這次降價潮導致的結果是,整個合資品牌對中國市場的定價做重新思考,如何更合理。
第二次降價潮發生在2015年,那一年宏觀經濟環境增速緩慢,實體經濟處于需求不足以及產能過剩狀態。2015年4月份,上海大眾的一份官方降價聲明,迅速讓整個汽車行業彌漫不安情緒。根據上海大眾官方宣布,旗下全系車型提供零利率信貸鉅惠,其中Polo、途安、途觀、帕薩特等車型最高可提供10000元優惠幅度。
而經過2個月左右的時間轉化,新的市場規律形成,合資車整體的價格都略微有所下探,以應對當時實體經濟需求不足的問題。
能夠看出,前兩次降價潮都是基于市場發展邏輯,由大環境所促成。而2023年3月的這次降價潮,則是由城市/區域等補貼直接下場,車企打算“魚死網破”為誘發原因,因此大部分消費者也采取了觀望的態度,一方面是期待有更大的補貼入場,一方面是害怕這是一些車企最后的掙扎。
除此之外,這場降價潮中還夾雜之一些車企的套路。
比如雪鐵龍C6宣傳價在12萬元,最終實際花費在14萬元左右,但整個流程中,需要占用的現金流卻來到30萬元附近。
實際購買過程中,首先需要給出優惠前的車款,也就是26萬元左右,而13萬元的補貼會在后續2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完成返還,同時還得加上三個月不過戶的保證金等費用。對此有網友也表示了擔憂:“看到資料通過審核后45個工作日慢慢進一步發放補貼,我還是有一點擔心的。如果資料審核不通過,我又買了車,是不是就意味著得掏原價拿下?”
再加上比亞迪拿出了油電同價的9.98萬秦Plus冠軍版,降價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也就沒那么強了,畢竟再香,能香得過9.98萬的秦?
在這個背景下,降價潮所引發了消費者情緒波動,也可以稱之為市場應激反應。據多家4S店銷售反應,近期消費者觀望情緒明顯上升,大批原本有意購車的消費者選擇暫時捂住錢包,都說要再等等,幾乎每天都有已經打算付定金的消費者臨時變卦,推遲或是擱置購車計劃。
車企小降,消費者還能說等等黨永不為奴,突然這么大規模的降價潮,就讓人懷疑事出反常必要鬼了,那還是選擇再等等比較穩,這就是降價潮銷量不增反降的原因。
價格戰還會再持續嗎?
3月過后,價格戰還會再繼續嗎?
先說結論,由城市/區域等補貼和車企自身的降價,可能會止于3月了,畢竟銷量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但由其他原因引發的降價,可能會在之后的時間里愈演愈烈,甚至超過3月的這波降價潮。
一是國六B排放標準切換在即。
目前還有大量國六A車型在經銷商庫存里。目前全國經銷商庫存量約在300多萬輛。數據顯示,從1月到3月國六A車型新增產量超過了30萬輛。國六A整體的庫存量預計可能在100萬輛以上。這些車趴在經銷商的停車場里,需要在6月底之前全部出清。
因此在6月底之前,燃油車還會繼續促銷,不著急的可以再等等。
二是碳酸鋰的價格持續下跌。
上海鋼聯數據顯示,4月4日電池級碳酸鋰現貨均價跌0.85萬元/噸至22.4萬元/噸,較年初累計下跌約57%,較2022年11月的歷史最高報價下跌約62%。
孚能科技董事長王瑀表示:“我們預計碳酸鋰價格還會下降,探到10萬元/噸以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這意味著,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動力電池成本的下降為其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利潤空間。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近期透露,當碳酸鋰價格在40萬元/噸以上,電動車就沒錢賺,現在碳酸鋰價格最低來到22.4萬元/噸,就可以很好地解決自主品牌盈利的問題。
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表示,碳酸鋰價格每變動10萬元/噸,會影響蔚來汽車約2%的毛利率,若降到十幾萬元每噸的水平,就可以釋放8%的毛利率。吉利控股集團總裁、極氪智能科技CEO安聰慧也算了一筆賬,認為碳酸鋰價格每降低1萬元/噸,對極氪新能源車成本的貢獻就是575元,毛利率的貢獻為0.2%。
4月1日,吉利旗下新能源品牌幾何汽車宣布,4月30日前購車,最高補貼13000元。此外,奇瑞新能源等品牌最近也宣布,由于原材料成本下降,對旗下電動車進行售價下調。加入未來碳酸鋰價格的繼續下降,也為車企提供了更大的降價空間。
第三點就是最近討論比較多的“藍綠同權”。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透露,乘聯會已經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合并藍牌、綠牌的建議,并且“預計未來兩年就將成為現實”。
綠牌制度下,新能源汽車享受免限購、免限行、免停車費等優惠措施,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乘聯會針對的正是“同車同權”。
這些“特權”是消費者選擇新能源汽車的根本原因,一旦被取消,新能源汽車現階段在技術、成本上的短板就凸顯出來。取消綠牌、同車同權,或將對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造成沖擊。
這些不穩定因素可能會導致市場格局的重新洗牌,當新能源車在政策上不再存在優勢,就等于將新能源車企從電車的競爭中,放到了整個乘用車環境中競爭,那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新能源車企將唯有降價才能明哲自保,不過這對于頭部新能源車企的壓力不大,尾部的新能源車企就要小心了。
好在,基于這三個原因的降價潮都是基于正常的市場發展邏輯,這也將促使整個汽車行業對中國市場的定價進行重新思考,最終進化成更符合產品定位的定價。
智行觀
2023年是新能源汽車革命與汽車行業深度轉型的陣痛期,整車價格競爭、汽車產業鏈轉型、電池鋰價波動、電池產業鏈轉型等領域都面臨陣痛。一些車企可能會在這個陣痛期中破繭而出,一些車企也可能在其中淪為犧牲者。無論如何,價格戰都不會是長期的,無論是產業鏈還是消費者都會回歸理性。
精選推薦
熱門出行排行榜
原創IP推薦
換一換網友評論
聚超值•精選
最新內容
前不久,余承東在參加百人會論壇的時候,又公開放狠話了:在智能駕駛領域,華為來了以后,改寫了這個行業。“ 我們的 ADS 高階智能駕駛還是被大家認可的,在座艙、智能駕駛公認我們的體驗是最好的。”好家伙,這話說的,真是一點不跟你客氣。并且,余承東還透露了一個信息,華為車 BU ( 智能車部門 )預計會在今年實現盈利。要知道車 BU 自打成立以來一直在虧損,之前一年能虧 100 億元,在去年也虧了 60 億元,是華為唯一虧損的業務。
華為 |余承東不怕兄弟過的苦,就怕兄弟開路虎。說起英系車,咱們腦子里還能蹦出哪幾個品牌?捷豹和路虎?不好意思,它們現在是印度車。
路虎 |英系車關于順風車的爭論,司機與乘客往往各執一詞。根據在社交平臺內容顯示,乘客們大都不滿于順風車主私下收取高速費、誘導取消訂單后私下付款。而司機們則會吐槽乘客未經協商攜寵上車、下非獨享單但要求獨享等。在這些埋怨與吐槽背后,順風車業務中常被詬病的隱患若隱若現,作為連接乘客和司機兩端的平臺,滴滴、嘀嗒、哈啰也深陷其中。
網約車 |順風車小鵬的全新品牌即將發布,10-15萬級也能有高等級智能駕駛。
小鵬 |智駕摩根士丹利在2023年唱空寧德時代的原因很多,不相信他們能繼續賺錢、賺大錢是其中關鍵。 然而,這一切似乎都已過去:狂飆的寧德時代2023年再度變身成新能源行業最無情印鈔機,在攬下400億凈利潤后,大手一揮,又決定向全體股東分紅220億元。
寧德時代 |4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