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車展 | 比亞迪成車展絕對C位,“迪王”憑什么突圍?
歲末年尾,廣州車展順利開展,今年的廣州車展也是首個橫跨兩年的車展,從2022年12月30日到2023年1月8日,2022年各大A級車展并不順利,北京車展停辦,成都車展中途夭折,此時順利開展的廣州車展不光是對2022年我國車市的全面總結,同樣也會給壓抑許久、正在復蘇的中國汽車產業注入一針強心劑。
從本次廣州車展來看,比亞迪依舊是所有車企中的C位,隨著比亞迪2022年的銷量大爆發,相信不少觀眾此次就是為了體驗比亞迪而來。
今年6月10日,比亞迪股價大漲近7%,市值突破萬億元,股價再創歷史新高。比亞迪成為首個躋身萬億市值俱樂部的汽車自主品牌。
據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排行網站CompaniesMarketCap的排名,6月比亞迪市值已經超越了大眾集團,排名全球車企第三,僅次于特斯拉和豐田,同時也是全球市值前十車企中唯一的中國車企。
比亞迪為什么能在汽車銷量普遍下滑的今天實現逆增長?相比其他車企,比亞迪多做了哪些?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比亞迪。
壓對新能源路線
2000年前后,在國內自主品牌造車初期,當時自主造車壓了三條賽道:第一條是燃油車自主研發路線,奇瑞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能實現正向研發的自主品牌;第二條是收購路線,如吉利收購了沃爾沃;第三條就是比亞迪的新能源路線。
發展路線的不同,也導致了如今迥異的結局。奇瑞發動機的技術實力的確很強,2.0T發動機,254馬力、390扭·米也非常搶眼,完全不輸一些豪華品牌的高功率2.0T產品。
同時,它的ACTECO發動機,是自主品牌里面少有的,能夠兼顧動力性和燃油經濟性的發動機產品,可惜奇瑞還沒等到市場完全接納它,世界就迎來了新能源時代,發動機已經不是重點了。
吉利的收購路線確實帶來了不錯的效果,目前吉利集團旗下有吉利汽車,沃爾沃汽車,領克汽車,路特斯汽車,寶騰汽車,還有最近的以50%股權入股的奔馳SMART電動車等陣容,已經在2017年-2021年間連續5年穩居國產汽車銷量冠軍,年銷量達150萬輛級別,無論是各車型實力,產品質量,外觀內飾,營銷推廣等能力,都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但吉利的弊端也初現,就是對新能源的布局相比其他車企更慢一些,旗下出圈的新能源產品目前也就只有極氪001,且極氪001的口碑呈現出兩極化的市場反應,顯然新能源時代通過買買買的路線已經行不通了。
選擇新能源路線的比亞迪,在早期的日子最不好過,當時新能源汽車仍是一個新概念,充電設施不完善,消費者不理解,國家沒補貼,以至于比亞迪在早期推出了許多向市場妥協的燃油車,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各種山寨車型,普通消費者對比亞迪的印象極差,比亞迪從初創到現在,一直是被人罵過來的,以至于到現在仍有人覺得比亞迪是山寨的。
不過,比亞迪表面上賣著山寨車,背地里悄悄研發新能源,DM混動系統、刀片電池、E平臺、IGBT、電機、電控等等,都在蓄勢待發。
2006 年,比亞迪第一款搭載磷酸鐵鋰電池的 F3e 電動車研發成功。
2008 年 12 月,比亞迪首款混合動力車 F3 DM 正式上市。
2013 年比亞迪迎來了比較重要的階段,隨著比亞迪秦的上市,第二代 DM 技術被推向市場
2006年布局電動,兩年后布局混動,臥薪嘗膽多年,終于在2021年,比亞迪迎來了屬于它的時代,王朝系列的漢、唐、宋、秦均為爆款,甚至海洋系列的海豚,也是月銷過萬,隨便單拎一款車型出來,都是比肩頭部新勢力的存在。
“將死之人突然拔了管子去奧運會拿了塊獎牌。”這是網友對近期比亞迪的表現所做的評價,寒窗19年,一朝爆發。
全產業垂直整合
比亞迪的逆襲之路其實很簡單,除了技術,還是技術。但說到比亞迪技術,必然繞不過比亞迪的垂直整合能力。
近兩年來,不少國內外車企也逐漸意識到垂直整合的重要性,這種危機感主要來源于四類外部沖擊,分別是疫情、芯片短缺、國際局勢,以及新能源汽車本身的發展所帶來的零整關系變化,以往汽車制造商剝離零部件制造業務、依靠外部供應商的情況正在悄然發生轉變,各大車企正在試圖進一步控制電動汽車的供應鏈。
買還是造?這是如今所有車企都在思考的問題,據IHS Markit稱,目前為止只有特斯拉、Lucid和比亞迪具備完全自主生產電動汽車的能力,其次是現代汽車和雷諾-日產-三菱聯盟,而大眾汽車、通用汽車和奔馳在內的車企都決定在未來采取垂直整合的策略。除此之外,尚未亮相的蘋果汽車,摩根士丹利分析師Katy Huberty也表示,垂直整合可能是蘋果汽車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符合蘋果的一貫作風。
不得不說,比亞迪的垂直整合策略確實是走在了時代的前沿,有一段時間,比亞迪除了輪胎跟玻璃,其他都能自己造,電機、電池、電控都是自產自銷,不過,比亞迪的垂直整合能力相比國內其他車企顯得更加極致,因為比亞迪還自研了半導體技術。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2021年的主流電動車中,只有特斯拉和比亞迪漢用上了SiC半導體器件,使得電驅動效率提高不少,這是為什么?原因很簡單:特斯拉吃掉了2021年全球SiC半導體器件的幾乎全部產能,其它車企要想用,只能等兩年再說了。比亞迪之所以能用上, 原因也很簡單:比亞迪可以自己造。
說到這,曾經你以為比亞迪是車企,其實它還是一家優秀的半導體公司,關于比亞迪半導體,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
2008年,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發布公告稱:比亞迪以1.7億元收購寧波中緯半導體公司。一時間掀起軒然大波,這在業內看來,是純純的”大冤種“行為,不少人認為寧波中緯半導體公司是一個投了就虧企業。
寧波中緯半導體公司成立于2002年,臺灣留美博士馮明憲與蔡南雄兩人來到寧波,開始向當地政府宣揚自己的低端市場觀點,認為政府補貼不應當一味支持高檔項目,即便有些項目較為低端,但市場存在時間更久,發展更成熟,也應當得到支持。
憑借這套理論,二人順利在寧波保稅區開設了寧波中緯電路工廠,分次投資2.49億美元,引進臺積電1980年代的6英寸半導體生產線,成為寧波市第一家半導體生產企業。
不過,寧波中緯半導體公司的產能根本達不到當初的預期的一半,發展到最后甚至出現了臺灣高管套取公司資產的丑聞。到了最后,在資金不足、產線老化、無法增大產能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緯半導體最終慘遭破產,流落到拍賣的境地。
而買了這個投資30億最后失敗收場項目的“冤大頭”正是比亞迪。
一時間,“比亞迪至少虧損20億”、“王傳福2億殺進傳銷金窟”等言論漫天飛舞。比亞迪的股票甚至都因此跌倒了5.827港元/股,關于收購中緯一事,沒任何人看好。
但僅一年,比亞迪帶著比亞迪IGBT 1.0重返大眾視野,像所有的爽文男主角一樣,給當初看不起自己的人一個響亮的耳光,而且不是普通的半導體芯片,而是IGBT。
科普一下,IGBT直接影響著新能源汽車的性能,在新能源汽車充電時,IGBT芯片起著交直流轉換的作用,把220V標準交流電轉換成電池需要的直流電,當在行駛狀態下,IGBT再將電池輸出的直流電轉換成交流電供給交流電機,同時在這一轉換過程中,IGBT芯片還需要實時調控全車電壓,起著變壓器的作用。
簡單來說,IGBT就是新能源車的心臟,控制著新能源車體內的”血液“流通。在很長的時間里,全球IGBT市場始終掌握在英飛凌、三菱、富士等國際巨頭手中,核心技術大多被這些企業掌控,IGBT儼然成為了制約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可以說是一個卡脖子的技術。
因此,在這場全世界缺芯的浪潮中,比亞迪實現了逆勢增長。比亞迪集團高級副總裁何志奇曾對外表示,假如明天被制裁,中國不停產的車企只有BYD(比亞迪)一家。
比亞迪的技術儲備豐富到什么程度?這只是比亞迪所有業務的冰山一角,實際上比亞迪在商用車、儲能、軌道交通、代工等等領域的技術實力,也不容小覷,因此我們不能簡單把比亞迪歸為一家車企,科技公司更適合目前的狀態。
隨著汽車工業進入了智能化的競爭維度,越來越多車企開始進行垂直整合。特斯拉、大眾已經開始了產業整合的布局,這恰恰說明比亞迪這條路的正確性。
繁華背后危機四伏
如今,沒人會否認比亞迪是國內新能源領軍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除了技術跟產品外,比亞迪的其他方面并未能跟上快速發展,這些缺點甚至可能在未來的某個節點集中爆發,成為拖累比亞迪登上全球一流車企的重要因素。
目前的比亞迪,從服務端、產品端、市場定位,以及企業發展上,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可優化問題。
不能否認,比亞迪在技術上確實領先一步,但在對消費者的服務上,比亞迪的服務確實跟不上發展速度。從車質網針對比亞迪的投訴情況來看,絕大部分也是在服務方面,其中包括4S店推諉不解決問題、區別對待、售后維修問題等等,車主也有部分因為比亞迪服務原因而轉訂其他品牌的例子。
這是比亞迪當下急需解決的,在智能汽車時代,消費者對于服務品質的要求已經不是過去買個車那么簡單,比亞迪目前的銷售方式還是傳統的經銷商4S店模式,這將是比亞迪發展中最大的絆腳石之一。
從產品端上,表面上看比亞迪的車確實富有競爭力,但在智能化上卻落后友商一大截。舉個例子,比亞迪宋Plus發布之初標榜自己支持OTA,但發布到現在1年多時間,不少車主反應其OTA功能形同虛設,而隔壁特斯拉一年就OTA了11次。
在今年2月的車質網汽車投訴排行中,比亞迪宋PLUS榮登榜首,投訴的主要問題就是系統升級問題。
另外在自動駕駛方面,比亞迪也達不到國內第一梯隊的水準,有漢EV車主反饋比亞迪的L2輔助駕駛系統連基本的車道保持都做不好,這點真假存疑,我們先保留意見,不過根據零壹智庫數據顯示,比亞迪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專利數只有397件,在一眾自動駕駛企業中排名墊底,低于小鵬與奇瑞汽車。
新能源車未來顛覆式的變化是從硬件定義汽車過度到軟件定義汽車,比亞迪需要快馬加鞭。特斯拉的高估值,是來源它的無人駕駛系統,而不僅是整車制造。比亞迪要對標特斯拉,需要看自動駕駛能否取得成功,以及高端市場能否做起來。
市場定位上,比亞迪對于高端車型的用戶定位不清晰,以最新車型海豹為例,這是繼漢之后,比亞迪在海洋網主打的王牌車型,網絡上關于海豹價格的討論很多,有人說15萬、有人說20萬,有人說30萬。
可以說各個預算區間的用戶都在等海豹,但這不是對比亞迪的褒獎,從產品營銷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很大的雷區,這說明比亞迪沒法鎖定用戶群體,畫不出用戶畫像。
現在不是造一輛車就能賣的時代,許多車型都有自己的獨特標簽,如嵐圖夢想家面向高端用戶,特斯拉Model 3面向喜歡極簡和智能化的用戶,小鵬G3i面向年輕用戶,但比亞迪的車型無法鎖定具體用戶群體,海豹是面向年輕人還是高端用戶,從現在來看兩種都有可能,這造成的結果可能是既勸退了年輕人,又吸引不了高端用戶。
最后從企業發展來看,比亞迪的毛利率太低了,2021年,比亞迪實現總營收2161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整車銷售收入1125億,同比增長34%,保持較高增速。公司全年凈利30.45億元,同比下降28.08%;扣非后凈利12.55億元,同比大降57.53%,增收減利現象明顯。
從凈盈利率來看,比亞迪僅1.2%,而特斯拉盈利率高達17.6%,是比亞迪15倍左右。不說跟特斯拉對比,長城汽車一季度共實現營業收入336.19億元,為比亞迪的一半左右,但其歸屬上市股東凈利潤16.34億元,凈利潤是比亞迪的兩倍左右,盈利率為4.86%。
以上就是比亞迪的“四伏”。從表面來看,比亞迪至少在這幾年里能高枕無憂,不過如果從比亞迪的挑戰來分析,盡管目前來看每一個挑戰都不至于形成威脅,但在未來,不管是服務、智能化、還是用戶定位,都是每一家車企的必考題,比亞迪賭對了新能源,在智能化跟服務上,還能否All in?我們拭目以待。
智行觀
其實不止是比亞迪,這些年國產車企的進步大家都有目共睹,長城、吉利、奇瑞、長安,還有新勢力們,都在這兩年帶來了不少優秀的產品,放眼如今的合資、外資向下,自主向上,新能源勢如破竹,自主正面御敵、短兵相接的時刻已經到來。
盡管國產品牌還不夠完美,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國產品牌確實在競爭如此強烈的汽車市場中負重前行,國產汽車中做得不好的,消費者自然不會買單,因為只有看到缺點才能進步,與此同時,國產車的進步,我們也不能視而不見,自信點,屬于我們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