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車展 | 新能源的跑分生意,會“毀了”汽車行業?
在2022廣州車展上,我們了解到不少消費者在選購新能源汽車時顯得十分頭疼,不同于燃油車的三大件,新能源汽車還包括一些智能服務,而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輔助駕駛、智能駕駛、自動駕駛的區別,分不清L2、L2.5、L3,同是還需要學習一定的車機系統的性能參數,如果是汽車小白實在是頂不住。
一輛智能新能源汽車把不少消費者逼成了汽車專家。曾經,買車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選定品牌后,貨比三家,哪家經銷商店價格低買哪家即可。而隨著智能化時代到來的是,買車也變得復雜,各種參數跟新概念都讓消費者回憶起被高考物理支配的恐懼。
這種情況像極了智能手機初期,人們被琳瑯滿目的手機參數搞得苦不堪言,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種直觀又簡單的方式出現了,那就是跑分。手機的好與壞通過一串數字決定,數字越高,代表手機性能越好,雖然跑分無法代表手機的綜合水平,但至少跑分高的手機都不會差到哪去。
現在汽車行業也打算借鑒手機的經驗,推出屬于行業的跑分系統,就像6月27日,魯大師在夏季評測溝通會上宣布進軍電動汽車評測。那么,汽車跑分究竟跑的是什么?會不會將手機圈的一些壞風氣帶到車圈上?跑分背后是否還有更深層的意義?
汽車跑分,究竟在跑什么?
跟手機發布會的“不服跑個分”一樣,“算力”成為了汽車企業對外宣講的高頻詞。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開始了以算力為核心的“軍備競賽”。
所謂算力,是指一定時間里,能做多少次最基礎的計算。常常對應的TOPS是一個單位,指每秒一萬億次。不斷提高芯片算力,這在智能手機時代的比拼中很常見,如今這一幕也在智能汽車領域上演。近兩年,有些車企便開始以算力作為宣傳點:
新車蔚來ET7將使用超算平臺Adam,內置四顆英偉達NVIDIA DRIVE Orin芯片,綜合算力1016Tops,是特斯拉FSD的7倍,一舉成為世界上算力最高的汽車。
但這還不是上限,ET7發布之后,威馬W6將汽車算力直接推至百萬級水準。
按照最保守的100萬Tops計算,威馬W6的算力是蔚來Adam的984倍,是特斯拉FSD算力的6,897倍。按照999萬Tops計算,威馬W6的算力是蔚來Adam的9,843倍,是特斯拉FSD算力69,444倍。
不過,所謂的百萬級算力,大概率只是車企的一種自嗨方式,原因是面對這些急劇增長的數據需求,我們并沒有相對的存儲運算供給,在現階段市場,數據中心的建設發展仍然落后。
目前世界上大約有600個超大規模的數據中心,每個都擁有超過5000臺服務器,其中約39%在美國,是中國的4倍,而中國、日本、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的服務器數量總和約占總數的30%。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也相應提出了“東數西算”的概念,至少在“東數西算”工程完成之前,我們的數據中心仍撐不起如此高的算力。關于“東數西算”,后續我們會出一篇專門的文章來講清楚,敬請關注。
既然如此,為什么車企還要孜孜不倦比拼算力呢?有兩個原因,一是營銷所需、二是為了后續的升級。
從營銷方面來說,跑分代表硬件素質高低,可供用戶在做出購買決策時參考。相較于大費周章地介紹設計方面的改良、系統方面的優化,廠商貼出一張跑分對比圖能更直觀、高效地讓用戶意識到自家產品要比競品更強。
以手機行業為例,時至今日,手機跑分數據依然會在新機發布會的PPT中占據關鍵一頁。對于廠商而言,這是最省成本、效率最高的營銷技巧。
尤其是近兩年游戲手機崛起,跑分App發布的性能排行榜儼然已成廠商的競技場。廠商抓住用戶對極致性能的需求,堆疊硬件、做好調教,以求產品登上安兔兔、魯大師或者其他跑分App排行榜榜首。“實力屠榜”、“地表最強”等一系列營銷話術也隨之出現。
另一方面,車載算力上限決定了未來汽車能夠承載的軟件服務升級上限,進而決定汽車全生命周期價值。簡單來說,雖然我現在不需要太高的算力,但硬件實力在這,未來就有更多的可能性,比如iPhone 8至今都還能更新最新版的iOS系統,就是因為蘋果的芯片算力一般都是行業頂級,才能提供后續的軟件升級服務。
因此,在軟件技術仍處于持續升級迭代的當下,主機廠通過硬件堆砌,預埋足夠大的算力,以期在未來能更大程度地獲取軟件服務收入。
總而言之,車企雖然一直在談算力、談跑分,但其實短期看中的并不是那一串數字,而是營銷、未來的軟件升級。
跑分“毀掉”手機行業
跑分這件事從短期來看,確實利于消費者分辨產品的優劣,但從長期來看,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手機行業曾經就被跑分搞得烏煙瘴氣。
我們把時針往回撥,看看手機行業是如何被跑分“毀掉”的。
2014年7月,小米手機4推出,以安兔兔跑分做性能背書。雷軍在發布會上表示“不服跑個分”,這種充滿自信的叫囂,傳遍手機圈,一時間形成了“跑分熱“。那段時間也是手機銷量大幅增長的時候,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的數據顯示,手機評測軟件市場規模在2013年之后經歷了高速增長,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2.7%。
然而慢慢的,跑分就變味了,2013年8月,金山網絡宣布與安兔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戰略投資安兔兔。金山網絡正是雷軍擔任非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的公司,兜兜轉轉,安兔兔加入了小米系。
消息曝出后,一場關于跑分客觀性、中立性的質疑再次彌漫手機圈,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行為被行業與消費者所詬病,到第二年的“榮耀6安兔兔跑分門”事件,達到了高潮,原因是榮耀6在安兔兔的跑分達到第一名后,安兔兔突然宣布更新版本及新的計分規則,在更新完之后,小米性能分數猛增25%成為第一。
榮耀官方微博宣稱,“(榮耀6)跑分高到被改規則,不服研發個CPU”。裁判入局只是跑分事件的其中一面,另一面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唯跑分論”消費者出現,部分手機廠商開始針對跑分軟件進行性能優化,結果就是跑分數據高得離譜,實際使用卡出天際,分數與實際使用體驗居然成了反比。
為此,羅永浩當時還發博表示,“我知道大家認同這個行業游戲規則,但我們不打算認同。”
汽車行業會不會重蹈覆轍?現在是未知數,但要防止被刻意地走偏了,針對汽車跑分這件事主要有三個需要理清的疑問:
跑分軟件不是慈善機構,未來如果有車企向跑分軟件伸出橄欖枝,跑分軟件會不會入贅?
當性能分數成為消費者的決策標準,會不會有車企針對跑分軟件進行優化,呈現出跑分虛高,體驗拉胯的情況?
當出現“唯跑分論”的情況時,車企會不會只注重性能分數,而忽略了綜合體驗?
這些疑問的答案,只有市場會回答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只要三個疑問的其中一個成真,對汽車行業來說都不是令人開心的好事。
算力該不該比拼?
對現階段的車企來說,跑分表面上比的是分數高低,實際上比的還是我們老生常談的東西——芯片。跑分的背后,其實是芯片車規級競爭進入白熱化的象征。
大家可以把汽車跑分的分數當成是“算力預埋”能力,分數越高,待開發的算力性能也就越強,“算力預埋”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將一輛智能電動汽車類比為一個家庭,算力是這個家庭的可支配資產,軟件是這個家庭的支出。資產無需一次性全部花完,但在必要時可一次性拿出。
這就是現在造車的模式,預埋硬件直接拉滿,后續通過OTA迭代。因此,車企才會在如今車規級芯片性能完全夠用的情況下,還一直追求更好的性能。
在算力方面,行業一般認為,L2級需要的計算力在10TOPS以下,L3級需要30-60TOPS,L4級需要超過100TOPS,L5級需要超過1000TOPS。
可以看出,在L5之后,算力的要求達到了L4的十倍之多,因此當自動駕駛級別到了最高等級L5,單顆芯片的能力已經不夠了,L5對硬件的要求是一個大飛躍。目前號稱國內算力最高的華山A1000 Pro芯片,其單SoC算力達196 TOPS(INT4),想實現L5級別的自動駕駛,也至少需要5顆華山A1000 Pro芯片才能勉強實現。
這意味著,算力跑分越高,越接近自動駕駛。因此,為了趕上L5的高算力讓芯片的跑分更高,越來越多的車企加入了全棧自研的行列,汽車行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誰先完成全棧自研的大業,誰就能率先沖出重圍。
據研究公司 Gartner 預測:到 2025 年,全球前 10 名車企中,將有一半開始設計自己的芯片。比亞迪、吉利、上汽等傳統車企,以及蔚來、小鵬、零跑等新勢力車企,也紛紛走上了自研芯片的道路,例如比亞迪的功率半導體芯片,蔚來和零跑的自動駕駛芯片,吉利的智能座艙芯片等。
然而,高算力真的就代表能完成L5完全自動駕駛嗎?事實上,行業還有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全球自動駕駛龍頭公司Mobileye的產品及戰略執行副總裁Erez Dagan表示:
“Tops數字不過是過去的數值競賽,如果你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電腦,那就意味著你其實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過是還在探索的階段。”
“一旦你需要滿足經濟性的要求,就要在處理速度、客戶需求、解決方案成本等各個方面找尋平衡。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這才是真正的汽車產品業務的區別所在,而不是所謂的廣告、作秀或僅僅是處在研究的階段。”
以Erez為代表的“反對派”并不贊同在計算能力與自動駕駛能力間劃等號。地平線創始人余凱在2021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也很直白地表示:“算力不該拼。”
“對汽車來說,算力并不反映汽車智能芯片實際性能,狂飆算力多少T,其實帶有一定誤導性。”余凱說,“每秒準確識別幀率MAPS才是更真實的性能指標。”
雙方陣營都有一定道理,凱文·凱利在2015年刊行的《必然》一書中曾論證:“科技在本質上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往某種特定方向。”這個特定方向指向哪里,已成為整個商業科技領域最大的命題。算力乃至汽車跑分,在目前這個階段確實不足以成為評判一輛車好壞的標準,但在智能化上,算力也是一輛車的基礎。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去年在一份內部信中指出,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競爭將在2030年分出勝負,比拼的就是數據和芯片,彼時會演變成一輪淘汰賽。換一句話說,誰掌握了芯片和數據算力,誰就握住了通往智能汽車競爭的入場券。
因此,不管算力跑分能否決定性能,算力都將成為未來汽車的關鍵指標,而圍繞算力跑分產生的爭議都只是這場新能源智能汽車混戰的前戲,它預示著汽車行業開始從“馬力”向“算力“的全面轉變已經開始,且勢不可擋。
智行觀
從手機行業的經驗來看,跑分是有意義的,但分數的高低并不能決定一款產品的好壞,汽車作為藍星上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更是如此,與其糾結那點分數,比如做好產品、做好芯片,高通英偉達的芯片算力再高,一旦斷貨一切都等于0,百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發展才是硬道理,跑分雖好,但別貪分。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