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韩国电影免费观看_好粗好快受不了了|HD中文字幕在线播放,日韩欧美电影在线观看,两根黑粗一起进3p夜夜嗨av,性色av一区太久av19

廣州車展 | 動力電池中場絞殺,產能過剩即將到來?

2022廣州車展上,除了車企外,不少電池廠商也來到現場,通過現場展示他們的新技術,回顧這幾年,用“瘋狂”來形容如今的動力電池行業,再合適不過。

今年來,幾乎每周都有動力電池工廠開工或行業投資的消息傳出。剛剛過去的半個月里,力神電池在無錫錫山投資112億元,建設動力電池基地;蜂巢能源科創板IPO獲上交所受理,擬募資150億元;天能股份接受調研時表示,預計今年新增的4GWh產能將在11月底12月初建成投產。

投資、建廠、擴產、再投資、再建廠……成為了如今電池企業刻入潛意識的操作。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動力電池領域至少公布了75個投資計劃,總投資資金超過萬億,近一半項目投資規模過百億。

無數企業跨界入局、無數車企試水自研,在動力電池這條賽道上早已水泄不通,與此同時,輿論對動力電池產能過剩的擔憂也隨之而來。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在2022年高工鋰電年會上直接表示,預計最晚后年,全產業鏈都將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

在動力電池中場絞殺激戰正酣的當下,我們不妨靜下心來看看這個火爆的市場,動力電池真有那么香嗎?瘋狂擴產究竟為何?產能過剩會到來嗎?

  如何成為香餑餑?

如今國內的動力電池格局,簡單來說就是:寧德時代一騎絕塵,比亞迪緊隨其后,還有一眾互相廝殺的“二線廠商”。

剛剛過去的10月份,我國動力電池的裝車量達到了59.1GWh,同比增長達98.1%,其中寧德時代占比高達48.33%,比亞迪以25.36%位居次席。兩強為剩下的追趕者們“貼心”剩下了四分之一的市場蛋糕。

盡管份額不大,但其中的利潤已然足夠。寧德時代的創始人曾毓群曾預測,到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將達到4800GWh,要知道1GWh的電池值10億元人民幣,換句話說,那時的動力電池市場是一塊價值5萬億美元的蛋糕。

能夠有如此豐厚的利潤,動力電池產業離不開與其息息相關的新能源汽車。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達46.3%,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7700萬輛。要強調的是,當前的電池占據一輛電動車40%~60%的成本,其中巨大的效益可想而知,這也是動力電池產業受歡迎的根本原因。

利益之外,國家政策同樣在推動動力電池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作用。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政策頒布與引導,動力電池行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速度。

不僅如此,地方政府同樣在推波助瀾。投資建廠,意味著給當地帶來更多的稅收,還能夠緩解就業壓力。不少地方政府積極鼓勵電池項目落地,放開了準入標準。如今江蘇常州、湖北荊門和四川宜賓規劃的電池產能均超過300Gwh。

由此,動力電池隨著新能源汽車一同崛起,在政策和經濟效益雙助推下成為風口自然不過。不過當下,投身于動力電池賽道的幾個身影還是格外引人注目。

首先便是致力于自研電池的車企們。二季度,蔚來披露了品牌在電池領域的布局,它們組建了超過400人的研發團隊,預計2024年下半年將電池量產上車;寶馬同樣將觸手伸到了產業鏈的上游,不久前,寶馬全新動力電池項目剛剛落地,其沈陽基地將進行動力電池生產的大規模擴建,據悉項目投資金額達100億元。

像寶馬、蔚來一樣的自研電池車企還有很多,與其它選擇和電池廠商合作的車企不同,它們的夢想似乎更大。對于車企來說,自研電池不但可以省去一筆極大的造車成本,還能一定程度上緩解“電池荒”,甚至延伸出更廣闊的產業鏈。

如果說車企是為了自身的發展入局,那些跨界投資的企業更像是聞風而動的投機者。今年以來,僅鋰電池端,就有近30家公司宣布跨界,其中不乏食品界的黑芝麻、服裝業的紅豆股份以及三一重工、海能實業等公司。

“樹大招風”是如今動力電池產業最真實的寫照。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這條已經擁擠不堪的賽道。一方面,其反映出動力電池產業向上增長的態勢,另一方面,這塊蛋糕中的競爭壓力也在加劇。

  擴產、擴產再擴產

增資擴產是當今動力電池產業的主旋律。在這條“熱鬧”的賽道里,人人自危。無論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這類的頭部玩家,亦或是身后一眾追趕者,都有著自己自己增資擴產的計劃。

2022年至今,寧德時代與其戰略盟友至少公布了10個重大投資項目,投資總額近1600億元。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產能為154GWh,對應年化產能近310GWh,加上100GWh的在建產能,年底突破400GWh似乎近在咫尺。而更重要的是,2025年寧德時代產能規劃已經接近900GWh。

寧德時代之后,欣旺達年內已投入至少533億元加碼動力電池,年規劃總產能達133GWh;億緯鋰能公司年內投資同樣超500億,上半年公司相繼在湖北荊門、四川成都、云南玉溪等地投建項目,擴充產能。

表面上,產能擴張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動力電池存在著供不應求的現象。2021年“電池荒”的到來讓新能源汽車價格水漲船高,也讓不少企業看到了動力電池背后的商機,紛紛進入攪局。

然而,隨著產能利用率的提高和現有企業的生產布局,我們似乎無需如此瘋狂的加碼擴產也能夠解決供需矛盾。據不完全統計,僅頭部動力電池企業宣布未來5年新增產能已累計超過2000GWh,約為今年裝車量的20倍。再算上二線廠商的產能,僅以滿足市場需求來解釋擴能現象并不夠有力。

除了市場的需求之外,產能擴張的背后,是資本的角逐、是企業捆綁上游的渴望、是頭部玩家對規;臒崤酢

資本角度來說,截止8月底,電池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就達到了78家,總市值達到了31343億元。上半年,整體上市公司總資產同比增長76.44%,呈現大幅增長態勢,其中12家增速更是突破100%。

動力電池無疑是資本的寵兒。對于企業來說,增資擴能能夠提高自己的曝光度,獲得市場關注,從而帶來巨大的資本利益。比起在資本市場得到的效益,在擴能上的投入成本顯然微不足道。

其次,規;莿恿﹄姵禺a業發展最重要的部分,其不僅是動力電池產業的核心壁壘,還預示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成本優勢。

在此背景下,頭部玩家不斷通過不斷增資擴產鞏固自身原有地位,強者恒強局面愈發穩固,馬太效應也顯露無疑。而另一邊,二線廠商同樣不甘落后。對于他們來說,在更大的新能源汽車紅利到來前盡快擠進頭部集團,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才是當務之急。于是擴產增效,發揮規模效益便成為了這些二線廠家最簡單直接的上升通道。

這場軍備競賽上,有著太多精明的投資者,他們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對于他們來說,一旦掉隊,就意味著與未來的市場紅利揮手告別,也意味著此前的投入都將化為烏有。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比賽。

  產能過剩會到來嗎?

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對動力電池產能過剩的擔憂并不是空穴來風。

數據預測,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500萬輛,按照單車60kWh的容量配比計算,一年最多也只需要950GWh。

與此同時,今年3月份舉行的2022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預計,2025年中國動力電池產能可能達到3000GWh。

兩相對比之下,產能過剩并不是危言聳聽。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電化學儲能年度新增容量市場規模首次進入了GWh時代。短短四年之后,電化學儲能電站單個項目的裝機容量便可達到GWh級。TWh級產能時代也在不遠的未來向我們招手,據悉,中創新航規劃的2030年產能目標將達到1TWh。

把目光從未來放回到現在,目前的動力電池產能處于什么情況呢?當下,動力電池產量與裝車量之差(產裝量)正在不斷拉大,該差值從年初的13.5GWh,擴大到了10月份的32.3GWh。不過動力電池裝機量與產量之比(裝產比)依舊在50%上下波動,低于65%的最大值,保持在合理區間中。簡而言之,當前國內產能過剩的風險不斷擴大,但總體仍然處于合理階段。

關于產能過剩的問題,有兩點需要著重注意。其一,在判斷產能過剩時,不能只考慮到國內的需求,還要有國際視野。在中國內部電池產業內卷嚴重的當下,有不少企業選擇走出海外,以更大的訂單量化解產能。

如今,寧德時代第一家歐洲工廠已經破土動工,預計將于年內投產,第二家歐洲工廠也已宣布落地匈牙利。去年,比亞迪控股的弗迪電池也開始歐洲工廠籌建工作;今年上半年,億緯鋰能和國軒高科也先后宣布歐洲新廠地址。除了歐洲之外,北美、東南亞等地同樣成為了電池廠商的建廠戰略要地。

從國內到世界,從內卷到外卷,國內電池廠商們一遍瘋狂擴建產能,一遍滿世界尋覓新的訂單。今年1-10月,我國動力電池出口量達105.3GWh。此前提到的產量和國內裝車量的差值里,大部分用作了出口。

現在的中國企業在世界電池市場中的話語權愈發強大。今年上半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20企業中,有15家是中國企業。全球 70% 的鋰電池,近 8 成的電池正極材料和超 9 成的電池負極材料的生產,都出自于中國。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當前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的結構性問題。長期來看,我國動力電池產能過剩主要集中于低端產能,高端產能仍處于嚴重不足的狀態之中。不少小規模的電池廠家產能利用率僅有20%-30%,與此同時,市場對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大體量廠家則表現出供不應求的現狀。

高低端產能的矛盾差在企業的市場份額和營業能力上體現得淋漓盡致。2021年上半年為例,整個車用動力電池行業前十名的企業占據了92.5%的市場份額,然而其前十名企業的總產能在整個行業中占比不到50%。前十名以外的大部分企業,產能利用率低至10%甚至以下,正在被逐步淘汰。

這樣看來,與其擔憂未來5-10年的產能過剩。不如在政策層面上加強引導,利用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降低成本、加強技術、提升品質,避免企業一味擴大自己的產能制造項目,而是用好當前產能、提高產能利用率。

  智行觀

產能計算不應當只是簡單的加減法。應當在目前瘋狂投產的產業現象中看到危機,同樣也要看到全球市場中的機遇,更應該認清楚當前產能的結構性問題。對于一線廠商來說,在無數企業入場攪局的情況下,如何發揮自身規模效應,用好現有優勢來鞏固地位是需要重視的問題。對于二線廠商來說,要認識到產品和制造能力都是競爭的基礎,一味擴產而不顧產品力最終只會被市場所淘汰。

動力電池+新勢力+

網友評論